数字化金融司法

数字化金融司法

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司法问题

随着国家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普惠金融业务规模逐年上升。然而,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线上贷款”的形式积极推动普惠金融时,面对的是贷前金额小、无担保,贷中分布广、催收难,贷后不良的失联率高、计息分歧大、不纳入失信、缺乏坏账核销依据等种种新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调解难和规模化司法救济难,使金融纠纷数量持续走高。然而,在我国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下,大量金融纠纷案件涌进法院既是对有限司法资源的挤占,也严重影响到银行的不良资产管理。对此,亟需瞄准“金融案件”少发生、少进法院,探索法院支撑和保障的金融机构、银保监会、行业协会协商共治的金融纠纷源头治理体系,以及法院衔接配套的金融纠纷先行疏导化解技术,形成与在线法院内外联动、对接在诉源治理总枢纽的金融案件诉源治理前端生态。



解决思路

瞄准“金融案件源头化解”,需要金融机构端、平台端和处置端三方发力。

首先,在金融机构端,事前约定为预防和解决金融纠纷的重要手段。经法院确认的合同范本或标准确保了合同条款的法律有效性,通过在事前对计息方式、电子送达、风险提示、诉讼管辖等多个方面进行约定,为后续纠纷的处理奠定了清晰的法律基础。

其次,在平台端,应注重先行疏导和解决纠纷。通过对智能合约进行识别、分类分级,自动将其匹配至公证、仲裁、先行化解、调解平台。运用多元解纷工具风险评估以及解纷主体匹配来提高解决效率。虚拟仿真风险源分析和评鉴平台的引入,提供了更早发现潜在风险的手段。信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为信用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

最后,在处置端,法院是协商共治的金融纠纷源头治理体系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匹配分流和标准前置,有效减少了对司法资源的占用。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为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提供保障。赋强公证与执行立案和保全的“紧衔接”,加强了执行过程的效率。自动履行的正向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则能够促使当事人更好地履行合同,构建正向循环。

目前,该阶段性成果已在上海、深圳、重庆等金融案件成讼率高发地试点,该成果瞄准金融领域重点场景,运用关键技术,着力于对金融司法进行全流程优化。该流程的重点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在金融机构内部加强内控,包括强化身份识别尽职、确认电子送达地址、风险告知债务不履行后果、并对当事人擅自变更账户进行警示。

第二,采取分类分级对象筛查,制定规范的筛查标准,以应对不同客户的特殊情况,实现精准施策。

第三,通过法院确认合同范本,金融机构合同文书和执行文书参照由法院共同审核的标准合同范本,以规范合同格式、内容,并确保后期办案文书的证据确认。

第四,标准化电子证据前置,债权文书由公证机关签署电子签章,电子签章认证由CFCA进行,以确保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和标准化。

第五,通过自动履行实现失信客户的移除,确保其在履约后能够自动从失信名单上移除,促进信用体系的健康运作。

应用试点

金融类案在线赋强公证

在线公证诉源治理提供了在线赋强公证的金融类案“升级版”全套解决方案。该方案囊括四项关键要点:

首先,基于法院执行作为核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通过对流程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和模板化处理,实现了与法院执行系统的高度对接,使得一键批量立案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减轻了承办法官的工作负担。

其次,在公证智能催告方面,采用了多种线上电子方式,如短信、邮件和智能语音机器人等,以实现智能催告的公证服务。该手段显著降低了办案人员的操作成本。

再次,使用在线可视化确认。对于特殊案例,采用实时视频技术进行意愿和真实性的二次核验确认,以提高核验的精确性,并增强整个公证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最后,针对材料文书的自动生成,实现了案件文书的自动化生成。通过对立案材料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实现了案件数据的自动填写和自动归档,显著简化了文书处理流程。

“金融类案”在线赋强公证的试点成果斐然。自上线以来,试点银行通过“赋强通”线上办理赋强公证文书数千份,其贷款合同赋强公证率达到了99%以上。通过在司法程序前置阶段形成的贷前威慑力,成功过滤约15%的潜在逾期借款人。同时,通过公证提前介入,还款率成功提升60%。截至2020年9月底,试点阶段仅有3例逾期案例申请了强制执行证书,向法院提起了强制执行,整体逾期率低于0.1%。这一系列试点结果清晰展示了在线赋强公证在提高贷款合同执行效率、降低逾期风险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金融类案在线智慧仲裁

金融类案在线智慧仲裁包括以下关键步骤:首先,通过在线仲裁系统对仲裁信息进行采集、受理和分配,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其次,在线进行当事人的身份核验和活体识别,并安排在线视频预约,以方便仲裁、调解的顺利进行。接着,若顺利调解,则利用模板生成调解文书并签署调解协议,同时进行司法链存证。若调解失败,则通过在线仲裁系统进行具体案件的仲裁,出具仲裁裁定书,同样进行司法链存证。最后,一键自动归档生成全案文书,使得批量案件文书得以自动生成。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仲裁委员会落地试点。



数字化金融司法矛源治理已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通过矛源治理和诉源治理等矛盾化解处理流程,成功减少了进入法院系统的案件数量,减轻了法院案件流入的压力。

其次,在诉源平台的矛盾化解流程中,通过对案件进行全面画像,例如确保可联性、具备资产线索等特征,提高了最终进入法院系统的案件质量,发挥了法院的审执能力。

再次,采用数字证书、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高了案件的数字化程度,全面实现了流程标准化、数据格式化和要素合规化,为后期批量自动对接法院系统做好了准备。

最后,强化法院在解纷过程中的引领和指导职能,加强对恶意矛盾引发者的司法震慑,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诚信体系的建设。


(数据更新至2025年01月07日)